当前,建筑固废、矿山开采、混凝土、砂石等产业受国家环保督查影响越来越大,为突破困境,实现转型升级,推进行业全方位发展,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9全国建筑固废与混凝土产业链一体化高峰论坛”于2019年4月25日-27日在云南昆明召开。
本次会议围绕“转型发展、绿色环保、智能升级”三大板块,就建筑固废、混凝土、砂石等产业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智能制造、升级改造、转型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助力行业人士了解未来发展方向,实现绿色智能和转型升级。
26日上午,会议在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混凝土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孙继成的主持下开幕,国家发改委宋承敏司长、台湾科技大学营建工程系特聘教授黄兆龙、北京建筑大学宋少民教授、中国砂石协会胡幼奕会长等作了相关报道。
国家发改委宋承敏司长——《大势所趋——固废利用产业链一体化未来机遇》
宋承敏司长从必要性、节能环保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怎么做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环保责任。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对需要达标整改的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企业有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污染防治一定能取得更大成效。
中国砂石协会胡幼奕会长——《物尽其用 永续发展——固废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
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及产品应用情况;国内外生态环境修复典型案例;全国“两会”代表关于固废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建议和国家的最新政策等;重点介绍了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废弃矿山环境修复的途径及模式,以期做到物尽其用,永续发展;报告特别指出了当前建筑固废、尾矿、废石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以及废弃矿山环境修复企业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据《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景与投资分析报告》统计,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吨~1.2万吨建筑垃圾。近几年,我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15.5—24之间亿吨,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40%,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长期以来,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市郊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存量已达200多亿吨。预计到2020年,建筑垃圾将达到26亿吨,到2025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容量可突破千亿大关。
与欧盟国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50%,韩国、日本高达97%相比,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尚不足10%。不过,近年来,建筑垃圾等固废处理逐渐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相关法规纷纷出台,如:《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环保部),《固体废物进口管理方法》(环保部、商务部)等,全国各省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也逐渐开展。
事实上,建筑垃圾等固废基本上都是能够进行转化的“可造之材”,有研究表明,每利用1亿吨建筑垃圾可以生产标砖243亿块、混合料3600万吨,减少取土或代替天然沙石1000万立方米,节煤270万吨,新增产值84.6亿元,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随着当前建筑用砂的短缺,建筑垃圾破碎后再生机制砂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而移动破碎站因占地小、投入生产时间快、转场方便等优势成为建筑垃圾破碎处理的理想设备,具体如下:
1、无基础及配套施工需要,现场就地破碎;
2、能够快速移动工位,适合狭小工作面,减低运输成本;
3、不同工况下可灵活组合配套,降低投资成本;
4、设备操作保养简单,降低人员投资成本;
5、能够在一次作业中完成采掘、破碎和装运工作,提供更多生产选择。
关于移动破碎站的介绍小编不再啰嗦,最后放上一段来自论坛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短视频,如有兴趣,不妨一看!